时尚资讯
 
中华传统礼仪服饰与古代色彩观论坛文集(八)上
来源: | 作者:田国伟 | 发布时间: 2022-11-09 | 34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第一届中国国际华服设计大赛在各级领导、各位专家、老师和朋友们的关心下,取得了一定成绩,为中国的华服文化、华服产业、中国文化走向海外做了一定的贡献。大赛期间,定义了“华服”,发布了华服流行趋势,举办了以“中华传统礼仪服饰与古代色彩观“为主题的论坛。从8月2日起开始将陆续刊登其中学术专家的文章,敬请朋友们关注。(按顺序刊登)

图片



韩国奎章阁藏《各样巾制》研究 (上)


徐文跃





内容提要:韩国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所藏《各样巾制》,全书以图文形式载录了明代的44种冠巾,真实反映了明末冠巾的繁复与其各自的样式。但长久以来,此书国内无存,其编者、刊者、刊地、刊年等信息均不能确定。本文据《各样巾制》所载冠巾及其样式、流行的年代,朝鲜冠服与明代制度的关系等,对此书的编纂及其传入朝鲜的年代作了讨论。

关键词:《各样巾制》 奎章阁 巾帽 华制






巾的本义是“佩巾”,乃“礼之纷帨也”,原作“拭物”之用,后来“着之于头”。巾之外,古时戴在头上的又有冠,而冠的意义似更重于巾。《礼记》卷五十八冠义云“凡人之所以为人者,礼义也。礼义之始,在于正容体、齐颜色、顺辞令。容体正,颜色齐,辞令顺而后礼义备。以正君臣、亲父子、和长幼,君臣正、父子亲、长幼和而后礼义立。故冠而后服备,服备而后容体正、颜色齐、辞令顺。故曰:冠者,礼之始也。是故古者圣王重冠”,又说“敬冠事所以重礼,重礼所以为国本也”⑴,把男子成年时的加冠之礼置于很高的位置。冠既如此重要,中国古代的冠服不少就因所用之冠而得名,如礼制最隆的冕服、皮弁冠服便以冕冠、皮弁得名。不过,古代的冠巾附于冠服之中,少有专书。后世虽有《汝水巾谱》《冠谱》诸书,但也很少能够引起世人的注意,更遑论海外所藏专录冠巾的图谱。本文试就韩国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所藏《各样巾制》一书,对其内容稍作介绍,并对此书的编纂及传入朝鲜的年代略做讨论。




一、《各样巾制》大略

韩国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藏有《各样巾制》一书,入藏时归于子部谱录类,藏书号为奎贵 10290。是书为手写本,一册,高36.4、宽24厘米,计有22。封面之上以墨书题写“各㨾巾制”,其下并以小字注云“全”,意为全帙。封面背后钤朱文方印一枚,作“京城帝国大学图书章”,卷首首页,钤朱文方印四枚,分别为“帝室图书之章”“朝鲜总督府图书之印”“京城帝国大学图书章”“서울大学校图书”。本书每页彩绘冠巾的图式两幅,图的右上角则用墨书注明冠巾的名称,全书以图像的形式共记录了44种冠巾,计为三才、子昂、九华、羲之、明巾、五岳、三纲五常、阳明、凌云、乐天、子房、东坡、四明、诸葛、儒巾、靑云、九思、玉坡、晋巾、宦巾、福叶冠❶、中靖、登云、梯云、玉台、隐市、两仪、覆云、耋巾、四象、献之、唐巾、太素、太师、纯阳、松江、玉蟾、道衡、浩然、如意、鱼尾、进士、高士、幅巾❷。

本书编者、刊者、刊地、刊年均不详,可以考见最早提及此书的是《承政院日记》。《承政院日记》213册(脱草本11册)引《礼曹誊录》曰:

    弘文馆启曰:儒生冠服考出事命下矣。谨考《大典》《大明会典》所馆启壮(藏)《各样巾制》《疑礼问解》《东还封事》及《漫笔》等,拈出儒服所论处,列录书上。而今日所欲仿行者,只是华制,则当以《大明会典》为主,服则用玉色襕衫,宽袖皂缘,带则用皂绦,巾则用软巾垂带矣。衫制则虽未知何样,而但我国靑衫之制,如团领而宽袖不圆袂,似当依此遵行。而但古书论儒服多称方领,且直领之制亦有朱子所论,未知至大明始为团领耶?皂绦则此是《大典》所载条(绦)儿,似不可疑矣。最是软巾垂带者,不见其制,难以臆论。而《各样巾制》中所论儒巾,其面少杀,软巾之名,或出于此。而《东还封事》亦曰举人之在监者俱服儒巾云,此制似是软巾矣。至于进士巾,则中朝进士乃出身之名,不同于我国生进,而但不命以官之前,未得具袍帽而用此巾。则巾者士者之通服,非朝士冠服,此亦有可议者。且《漫笔》中所谓儒冠似是儒巾,而襕衫则实与之相符矣。儒巾襕衫之直领、团领之制,别为具图以进,敢启。传曰:令礼官禀处❸。

    据此,最迟在康熙八年(显宗四年,1669)就已有《各样巾制》一书。《各样巾制》又见于奎章阁所藏编者未详的《书目》,是书记有“《各㨾巾制》壹册❹”。《书目》并录有《度支定例》,而《度支定例》为隆十四年(英祖二十五年,1749)英祖下令编纂。




❶原作“方虎”二字,后以墨涂去,边上改题“福叶冠”,三字笔迹、墨色明显与原书有别。

❷编者未详:《各样巾制》,刊年未详手写本,韩国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藏。

❸《承政院日记》213册(脱草本11册),康熙八年二月戊子条。据《承政院日记》编纂而成的《朝鲜显宗改修实录》卷二十,“康熙八年二月丁亥”条载“定儒生冠服以粉袍团领及常时儒巾。先是,上令弘文馆考出儒生冠服,本馆考得《大明会典》及本馆所藏《各样巾制》《疑礼问解》等书,拈出儒服所论,别录具图以进,上令礼官禀处。 后于筵中,上问于宋浚吉,定以粉袍团领及常时儒巾,至入学时,该曹不能奉行,遂废阁”。《朝鲜显宗实录》卷十六,“康熙八年二月丁亥”条,与此个别文字稍异。

❹编者未详:《书目》,刊年未详手写本,韩国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藏,奎7923,第03b页。



图片


二、巾制略考

《各样巾制》所载各式冠巾,或因寓意,或因地名,或因传说中经常穿戴之人的名字,或因穿着之人的身份,或因崇慕的朝代,或因装饰、形状,或因布幅而得名,大抵皆为明末之人所习见习知。

三才、九华、三纲五常、九思、中靖、隐市、两仪、四象、太素,这是因寓意而得名的一类。天、地、人为三才,三才巾前面披幅分为三片,正寓三才。九华,即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的九华山,上有九峰如莲花,九华巾前面披幅分九片,后亦当有披幅九片。《客座赘语》卷一记九华巾“前后益两版,风至则飞扬”❶。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,此为三纲;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此为五常。巾式前面披幅分三层,后面分五层,即寓三纲五常。“君子有九思: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难,见得思义”❷巾式前面披幅分九片,正寓此。此巾与九华巾略似,只是后面披幅较九华巾为短。中靖当作忠静,嘉靖七年(1528)定制,取“近焉尽忠、退焉补过”之意,故名忠静。忠静巾,又作忠静冠,“以乌纱冒之。两山俱列于后,冠顶仍方,中微起三梁,各压以金线,边以金缘之。四品以下去金,边以浅色丝线缘之”❸,“有梁随品官之大小为多寡,两旁暨后以金线屈曲为文,此卿大夫之章,非士人之服也。嘉靖初更定服色,遂有限制”❹。隐市,取意“大隐隐于市”,巾式上作网格状。阴阳为两仪,两仪巾“后垂飞叶二扇”⑵,巾式与此同。太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少阳为四象,巾式前垂两片,后幅亦当垂有两片,共计四片,寓为四象。太素,是道家哲学中天地开辟前出现原始物质的宇宙状态。《列子》天瑞篇谓“太素者,质之始也”⑶,班固《白虎通》卷四亦载“始起先有太初,然后有太始,形兆既成,名曰太素”⑷。巾式浑然无所装饰,正合太素之意。

   子昂、羲之、阳明、乐天、子房、东坡、诸葛、献之、纯阳、玉蟾、道衡、浩然,这是因传说中经常穿戴这类冠巾之人的名字而得名的一类。赵孟頫字子昂,白居易字乐天,张良字子房,此数种冠巾均以古人之字命名。羲之即书圣王羲之,献之即王献之,玉蟾即白玉蟾,道衡即薛道衡,浩然即孟浩然,此数种均以古人之名命名。其中羲之巾又见于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曾鲸写赵庚像,与巾式正同。浩然亦屡见于明末世情小说。王守仁号阳明,苏轼号东坡,吕洞宾号纯阳子,此数种均以古人之号命名。东坡巾,“巾有四墙,外有重墙,比内墙少杀,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。着之则角界在两眉间,以老坡所服故名”❺。而纯阳巾或以为乐天巾的别称,《三才图会》称纯阳巾“一名乐天巾,颇类汉、唐二巾。顶有寸帛,襞积如竹简,垂之于后。曰纯阳者,以仙名,而乐天则以人名也”❻。其制,崇祯《松江府志》卷七谓“为横折两幅前后覆之”❼,屠隆《考盘余事》又说“两傍制玉圈,右缀一玉瓶,可以簪花”❽。诸葛巾,则以古人之姓命名。《三才图会》记云“此名纶巾,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,正此巾也。因其人而名之,今鲜服者”❾。


❶顾起元:《客座赘语》,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》编纂委员会编: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》,齐鲁书社,1995年影印本,子部,第243册,第266页下栏。


❷魏何晏注,宋邢昺疏:《宋本论语注疏》季氏第十六,商务印书馆,1929年,第23b页。

❸申时行等修,赵用贤等纂:《大明会典》,《续修四库全书》编纂委员会编:《续修四库全书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1年影印本,史部,政书类,第790册,第244页上栏。

❹王圻辑:《三才图会》,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》编纂委员会编: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》,齐鲁书社,1995年影印本,子部,第191册,第632页下栏。

❺王圻辑:《三才图会》,第633页上栏。

❻王圻辑:《三才图会》,第633页下栏。

❼方岳贡修,陈继儒纂:[崇祯]《松江府志》,《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》,书目文献出版社,1991年影印本,第185页上栏。

❽屠隆:《考盘余事》,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》编纂委员会编: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》,齐鲁书社,1995年影印本,子部,第118册,第226页下栏。

❾王圻辑:《三才图会》,第632页下栏。



五岳、凌云、青云、福叶冠、登云、梯云、玉台、覆云、如意、鱼尾,这是因其装饰或形状而得名的一类。五岳巾,巾式上绘有五岳真形图❶。葛洪《抱朴子》载“又家有五岳真形图,能辟兵凶逆,人欲害之者,皆还反受其殃”⑸。巾上之五岳真形图以辟邪厌胜为主,其图式则以登封嵩山万历二年(1574)所立碑上五岳真形图为代表。凌云巾,“用金线或青绒线盘屈作云状者”⑵。余永麟《北琐语》称“迩来又有一等巾样,以绢为质,界以蓝线绳,似忠静巾制度,而易名曰凌云巾。虽商贩白丁亦有戴此者”❷。巾式所见,冠后列两山,确与忠静巾相似。正因如此,朝廷曾禁之。《明世宗实录》载“礼部言:近日士民,冠服诡异,制为凌云等巾,竞相驰逐,陵僣多端,有乖礼制。诏中外所司禁之”❸。青云、登云、覆云诸巾,也都饰以云纹;梯云则前后披幅分为数层,近于羲之巾。福叶冠,前后各垂叶状披幅二扇,且缘以金线。玉台巾,“方而匾者,即四方巾之制小异”⑵。如意、鱼尾两巾,因其冠上装饰近于如意、鱼尾而得名。

    儒巾、宦巾、耋巾、太师、进士、高士,这是穿着者的身份而得名的一类。儒巾为儒生所服,《三才图会》谓“古者士衣逢掖之衣,冠章甫之冠。此今之士冠也,凡举人未第者皆服之”❹。其制,“以黑绉纱为表,漆藤丝或麻布为里,质坚而轻,取其端重也”⑹,“或竹结而裹以缁布,或糊纸为之而着漆”❺,“面两折处为凤眼,侧上为云梯,后为壁立万仞”❻。儒巾又有民字巾之称,“盖形如民字故也”,明太祖以“四方平定必须民安”,乃将四方平定巾“前面按一掌作民字样,遂为儒巾”,“而今儒巾倒过来看隐然是一民字,其两飘带则头角未至峥嵘,羽翼未至展布,欲其柔顺下垂,不敢凌傲之意云”⑺。宦巾,或为宦者所戴。耋巾,当为高年所戴,制与东坡巾相近。太师巾,应是太师一类的显宦所用。巾式与忠静巾类似,只是梁数较多,梁及边缝均缘以金线。进士巾,“如今乌纱帽之制,顶微平,展角阔寸余,长五寸许,系以垂带,皂纱为之”❼。高士巾,顾名思义当是高士所服,巾式与福叶冠近似。

除了上述的几类,还有因地名、因崇慕的朝代、因布幅而得名的。四明为宁波府的别称,松江为松江府(今属上海),四明巾、松江巾或以巾帽的产地、流行地而得名。明巾、晋巾、唐巾则显然以朝代为名。唐巾,王三聘《古今事物考》记云“软绢纱为之,以带缚于后,垂于两傍,贵贱皆戴之,乃裹发软巾也”❽。其制,“四脚,二系脑后,二系领下,服牢不脱。有两带、四带之异,今则二带上系,二代向后下垂也”,




❶关于五岳真形图的研究,见曹婉如、郑锡煌:《试论道教的五岳真形图》,《自然科学史研究》1987年第1期。

❷余永麟:《北窗琐语》,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》编纂委员会编: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》,齐鲁书社,1995年影印本,子部,第240册,第411页下栏。

《明世宗实录》卷二百七十五,“嘉靖二十二年六月辛丑”条

王圻辑:《三才图会》,第632页上栏。

赵宪:《东还封事》,林基中主编:《燕行录全集》,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,2001年,410页。

❻姚佺 辑:《诗源初集》,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:《四库禁毁书丛刊》,北京出版社,2000年影印本,集部,第169册,第76页上栏。赵宪所说似与姚佺有异,谓“其体端平,不甚尖斜”。

❼申时行等修,赵用贤等纂:《大明会典》,《续修四库全书》编纂委员会编:《续修四库全书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1年影印本,史部,政书类,第790册,第244页上栏。

❽王三聘:《古今事物考》,《丛书集成新编》,新文丰出版公司,1985年,第39册,第406页上栏



“前折较后,两傍少窄三四分,顶角少方❶”。幅巾,大体以全幅之布制作而成,故名。朱熹《朱子家礼》卷一载其裁制之法,谓“用黑缯六尺许,中屈之,右边就屈处为横㡇,左边反屈之,自㡇左四五寸间斜缝,向左圆曲而下,遂循左边至于两末。复反所缝余缯,使之向里,以㡇当额前裹之,至两耳旁,各缀一带,广二寸、长二尺,自巾外过顶后,相结而垂之”❷。另外,还有玉坡巾一种,不详其得名之由,疑与玉台巾得名的缘由近似。


⑴孙希旦.礼记集释[M].沈啸寰,王星贤,点校.北京:中华书局,198914111412.

⑵田艺蘅撰.留青日札[M] 陈碧莲,点校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2:412.

⑶杨伯峻撰.列子集释[M]北京:中华书局,1985:6.

⑷班固.白虎通[M]北京:中华书局,1985:234.

⑸葛洪.抱朴子内篇校释[M].王明,校释.北京:中华书局1996:337.

⑹叶梦珠.阅世编[M].来新夏,点校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73.

⑺吕坤.吕坤全集[M]王国轩,王秀梅,整理.北京:中华书局,2008:920.


图片